(原文在
2012年3月14日发布此消息)
一年之计在于春,增产增收在于勤。虽已仲春,皖北大地仍春寒料峭,但是在临泉县范兴集乡的田间地头到处涌动着火一样春耕备播的热潮,西瓜棚里、葡萄园里、温室棚里辛勤的农民正在劳作,为新一年的丰收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西瓜棚里忙育苗 范兴集乡半截楼村是“半截楼牌”西瓜的原产地。这种西瓜采用三层棚膜覆盖和地埋滴管灌溉技术,种出来的西瓜皮薄籽少、清脆甘甜,十分俏销。因上市早、效益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不仅发展到全乡,而且辐射到太和、颖上、利辛、界首等皖北10多个县市区,“半截楼西瓜”已成为范兴集乡的一块“金字招牌”。在南牛村西瓜种植基地,34岁的青年农民、计划生育户杨雷带着十几个村民,正忙着在大棚里栽苗、铺地膜、埋滴管、绷拱棚等。“去年我种了18亩,挣了八、九万块钱,今年我这42个棚共34亩。”杨雷边干着活边与笔者聊着天,“春节过后一直低温阴冷,今年育苗比往年晚了半个月,必须得抓紧时间育苗。”在谈到今年的收成时,杨雷笑着说,别看育苗晚,只要管理到位,农历四月初仍能上市,到时肯定卖个好价钱。 在范兴集乡像杨雷这样的西瓜种大户有500多户,他们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建基地、统一品牌销售,带动着范兴集蓬勃发展。葡萄园里忙定枝 在去年临泉县农产品展销会上,范兴集乡参展的葡萄因味甜、果大、无核一天卖出300多箱,被评为最畅销农产品。走进半截楼村300亩葡萄种植基地,果农都在忙着给葡萄苗定枝、除草、施肥等。村民于庆知种葡萄已经4年了,原来他在上海打工,看管葡萄园,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葡萄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于是他决定回乡自己种植。此举得到了乡、村的大力支持,村里帮他租赁了18亩土地,乡里帮他协调了5万元贷款,葡萄园当年就建了起来。“去年没进入盛产期,除去租金、人工、肥料等成本,每亩只挣了6000元,今年最少能挣一万元。”于庆知一边把剪过枝的葡萄苗固定铁丝架子上,一边跟笔者拉起了家常,“我们村有24户种葡萄的,都是跟我学的。”在一旁干活的于贤启接过话茬说:“他是我们这一片葡萄园的总指导,隔三差五就要帮我们检查一遍。”当笔者问他会不会担心别人的技术超过他时,于庆知爽朗的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互帮互助嘛。”温室棚里忙采摘 刘庄村千亩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建于2009年,全部从山东寿光引进先进的温室建设技术和种植管理技术,采用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流转、温室由合作社统一承建、技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的经营模式,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在村民戴修体的温室大棚里,戴修体和妻子正在忙着采摘黄瓜,他租种的这个温室大棚占地6亩多,种植面积3亩多,戴修体说:“从去年元旦前后黄瓜上市到现在,已经卖了5万多块钱,现在黄瓜每斤1.8元左右,一天可采摘1000斤。到4月底黄瓜采摘结束,苦瓜就可以上市了。”当笔者问他销路怎样时,戴修体说:“合作社建有专业大市场,每天外地的车排着队等着收购,我们只管种。”据介绍,为了鼓励农民发展,政府还为每座温室大棚补贴1万元,大部分农户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西瓜棚里散发着新春的泥土气息,葡萄园里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温室棚里飘荡着瓜果的清香,范兴集到处充满着新一年的希望……
文章来源:临泉县范兴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