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在2012年4月26日发布此消息)
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沫阳村村民黄宝芳告诉记者,种了10多年的蔬菜,房子翻新了,屋里电器多了,钱包也鼓了起来。仅仅是种菜,一年下来,亩收入就能达到上万元。 在黔南州,和黄宝芳一样通过种菜致富的农民,有90多万人。2011年,黔南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6万亩,产量246.7万吨,实现产值51.8亿元,种菜农户年人均收入5755元,远远高于全州农民1438元的人均收入。 布局产业带 以前,黔南州各县大多靠打“时间差”,主销早春菜和越冬菜,价格还不错。然而,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较大,各地蔬菜集中上市,导致蔬菜价格走低,许多菜农赔钱。为了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结构调整成为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为此,黔南州果蔬中心按照州委州政府“用集群经济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围绕‘六线五带’科学布局,建立规模蔬菜产业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对蔬菜产业作出了结构调整:“夏蓉”线蔬菜产业带建立城市、工矿区常年蔬菜基地和特色外销蔬菜基地80万亩,主打豌豆尖、菜心、西芹、叶菜类、葱蒜类等品种;“贵新”线高中海拔优势区域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围绕“两广”市场,建立夏秋喜凉蔬菜基地100万亩,主打茄果类、瓜类、豆类、萝卜、白菜等品种;“惠罗线”、“册山线”、“荔三线”低热河谷冬春早熟蔬菜产业带,建立冬春喜温蔬菜基地40万亩,主打茄果类、瓜类、豆类品种。 “我们调结构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黔南州农委副主任欧天彪介绍,通过合理科学布局蔬菜产业带,积极推广粮菜间作、菜菜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农田亩均产值,深入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蔬菜产业的推动下,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每年14.2%的增速。 组建合作社 福泉市凤山镇金凤村菜园组家家种菜,户户靠“菜”吃饭。记者在金凤村采访时见到,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何廷菊看到张永江,立刻跑上前去,笑呵呵地说,“大兄弟,我种的花菜价格一直没变,终于挣钱了,以后种什么,都听合作社安排!” 张永江是福泉市凤山镇众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08年,他放弃经营多年的运输业,流转500亩土地,开始了种植、销售、加工一条龙经营。500亩的示范,带动了当地2000多亩的蔬菜种植规模,种什么、怎么种、销哪里,他成了群众的主心骨。从合作社组建到现在,当地老百姓从他手中领取的劳务费就高达100多万元,而自己也获得了100多万的丰厚收益。 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吴胜华告诉记者,黔南州共有29.8万户、90多万人的庞大种植队伍,如何改变种植上单打独斗、销售上各自为政的生产模式,降低农民的种植、市场风险,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上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州各地依托种植能手,鼓励农户采取自由转包、土地互换、租赁等形式,把零星、分散的种植改为集中连片、上规模的种植,引导农民联户、联组、联片统一种植、集约种植和规模种植,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化解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州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37个。 推广新品种 罗甸县沫阳镇罗沟村菜农黄元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地膜加小拱棚种植、生物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后,种菜收入翻了两番。作为村里的示范带头人,每次从县里学习回来,他都会把学到的技术及时传授给其他农户,成了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二传手”。 为了稳妥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黔南州大力实施农业示范工程和农业人才工程,不仅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2011年,全州共举办各种培训班(会)741期(次),培训技术干部、农户10.4万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12.85万份(册)。在全州120万人的蔬菜种植队伍中,参训率达90%,全州45万农民取得了绿色证书。通过集中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示范户帮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生产标准,提升了产品质量。 黔南州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助推了蔬菜产业在黔南山区的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