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求信息
中国代购代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菌类 » 重庆黔江:大学生返乡 高山上建起香菇基地

重庆黔江:大学生返乡 高山上建起香菇基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19  浏览次数:147
(原文在 2012年6月18日发布此消息)   “他们一家3口,一个负责基地生产和跑销售,一个负责在基地当好领班,一个负责在基地做好后勤服务。这就是黔江区石会镇高峰村的一个返乡大学生李渊,建起的年生产350吨的高山香菇基地。”17日,高峰村的大学生村官张箫告诉笔者。  放弃年薪回乡建香菇基地  据了解,身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产品运行部部长的李渊,辞去10万元年薪回乡创业。他回到海拔1100米的家乡,流转附近村民10余亩土地,建起了一处12个菌棚的香菇基地,利用村民废弃桑枝,开发高山绿色食品,带领村民搞增收。  今年25岁的李渊,于2010年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打工,由于所学专业对口,不满1年,从普通员工升为产品运行部部长。  2011年10月,李渊回到高峰村的家乡,利用村民养蚕的废弃桑枝,进行桑枝育菇技术的培育。现已完成投资40万元,建成2个500平方米的厂房,12个菌棚,购置全套机械设备。  利用网络劈开销售大通道  “羊子还在山上放养,就把羊皮卖了。”香菇还没有长出菌棒,李渊利用所学的知识建了网站,通过网络交流和到市场考察找到了买主,于今年3月就与黔江、重庆的蔬菜批发商签订了大批量的销售协议。目前,让李渊感到吃紧的是今后香菇供应不上。  为了基地长期不缺货,近期,李渊专程从湖北恩施州聘请来2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场指导生产,并与湖北宜昌市远安香菇基地、浙江利水市食用菌基地达成种植培育,设备及生产材料供应协议。  今年计划生产菌棒12万袋,其中香菇8万袋,榆黄菇2万袋,平菇2万袋。目前,菌棚里第一期已放置装袋的香菇6万余袋、榆黄菇6000袋,很多已经长出猫耳朵大小的香菇。  分工明确责任划分不含糊  李渊告诉笔者,为了把家庭企业做得更红火,一家人分工明确,力争做到不含糊。在销售方面,由他负责资金协调、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和收回资金等;他父亲当基地领班,带领工人碎桑枝、拌料、发酵、装袋、出袋、接种、出菇等环节。并且基地所有劳力都由他父亲调配,并带领工人做好每一个环节上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他母亲每天除了负责为工人烧开水、煮饭,打扫场地卫生外,还要负责记下工人的出勤天数等。  李渊打算将在近期成立“高峰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让更多村民入社,采用集中生产菌棒,社员自行领袋生产,合作社统一联系销售的模式运营。计划在2年里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厂房占地30亩,投资120万元,建成投产年生产量350吨的食用菌,实现经济效益245万元。同时依托食用菌场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及邻近100户村民增收,解决50人长期就业。 文章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分享与收藏:  行业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
 
农产品信息网 农产品交易网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求信息  (dgdx.com)  最专业的农产品价格、交易、供求、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平台 — — 中国农产品代购代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