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求信息
中国代购代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菌类 » 通江银耳转型突破瓶颈 太空育种助力生产

通江银耳转型突破瓶颈 太空育种助力生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18  浏览次数:85
(原文在 2012年3月2日发布此消息)   通江是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因其食用和药用价值享誉海内外。近几年来,由于银耳菌种退化、耳林资源枯竭等原因,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2月底,记者了解到,为重振通江银耳产业发展,通江县将借助通江银耳搭乘“神八”进入太空培育新菌种的机遇,投入2.77亿元建设“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样板。  想当年 红火产业一斤银耳抵二十斤猪肉  “1985年,我们村每家每户开始种植银耳,全村200户人,平均每户种100瓶菌种。银耳收购平均价格30元一斤,如果种200至300瓶菌种,一年就可收入3000至4000元左右,而那时人均年收入才300元。”诺水河镇瓦石滩村村支书徐永东说起当年种植银耳的辉煌,依然神采奕奕。  诺水河镇瓦石滩村的耳农徐子祥告诉记者,他从1991年开始种青冈椴木银耳。那时耳农担心买不到菌种,菌种车常常被“半路拦截”。  徐永东告诉记者,通江县陈河、涪阳、新场、诺水河等乡镇是通江银耳的主产区。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生猪养殖和种植银耳是当地老百姓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种银耳要缴纳特产税,那是种植银耳的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通江县科技局的数据记录显示,通江银耳在1986年达到顶峰,年产量达到27万斤。“当时猪肉价格才1.6元1斤,而1斤银耳的收购价在20、30元左右,1斤银耳抵20斤猪肉!”通江县科技局局长徐彬如是说。  现危机 菌种退化外地银耳抢占市场  “我从2000年开始就没种银耳了。”在回忆了当年的辉煌后,徐子祥却给出了意外的回答,他说如今种银耳赚不了钱。  原来,随着日子渐长,通江的银耳菌种退化,逐渐出现了产量降低,容易生霉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长期进行人工栽植,脱离了野生、净化和保护等工作,通江银耳菌种严重退化。”徐栩说。  与此同时,福建棉籽银耳开始抢占本地市场。一位经营通江土特产店的老板说,棉籽银耳朵型好,有卖相,价格便宜,顾客更倾向于购买福建棉籽银耳。  通江银耳卖不了好价钱,村民开始大量砍伐青冈树,耳林资源渐渐没有了。从2000年开始,银耳种植户陆续减少。  破瓶颈 搭乘神八 太空育种助力生产  为重振通江银耳的雄风,2009年,通江县科技局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通江银耳“太空育种”试验项目。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通江银耳搭乘神舟八号飞船进入太空。11月17日晚,成功返回地面。11月21日,观察检测出12株菌株成活。目前,正在进行菌株筛选,银耳原种制备,香灰银耳菌丝配对试验。2012年3月至10月,筛选出的优良菌株将被送到通江县银耳主产区陈河、涪阳、诺水河等乡镇试验点进行栽种,随后的复筛等试验将持续到2014年年底。  借着改良品种的机遇,“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项目也正式提上日程。2月2日,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通江县民胜镇周子坪村召开。  银耳产业园位于通江县城以西6公里处,以民胜镇周子坪村为核心,将建成以通江银耳为主导产品,集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检验检测、流通、文化和旅游于一体,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占地3000余亩。  据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3到5年时间,园区内食用菌栽培年总规模能达到1亿段(袋)以上,菌种生产100万瓶(袋),年生产总值3亿元,生产利润总额7000万元以上,解决1000人的就业问题。 文章来源:
分享与收藏:  行业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新闻视频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最新文章
 
农产品信息网 农产品交易网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求信息  (dgdx.com)  最专业的农产品价格、交易、供求、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平台 — — 中国农产品代购代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