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求信息
中国代购代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每日价格 » 鲜活水产 » 正文

重庆库区“新渔公”的渔场梦:做到三峡库区第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18  浏览次数:121

温定军和老婆抬网捕鱼。&nbsp通讯员&nbsp饶国君&nbsp摄&nbsp  梦想宣言  我想将生态渔业做到三峡库区第一。  人物简介:温定军,男,48岁,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六社后靠移民,平湖渔公水产养殖协会理事长,国务院三建委表彰的“三峡工程移民培训工作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劳模。  靠水吃水,在长江边长大的温定军,注定一生都会和鱼结下不解之缘。  30年来,他醉心渔场。正是靠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他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财富梦想。  4月15日,说起自己的“中国梦”,这位当代三峡库区的“新渔公”口出豪言:“我想将生态渔业做到三峡库区第一!”  抓住移民契机,成为养鱼大户  1984年,机缘巧合之下,他买下濒临破产的高阳种鱼场。1989年,种鱼场初具规模,年繁育鱼苗上千万尾。靠着给云阳县以及周边地区的养鱼户提供鱼苗,温定军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2001年,长江三峡蓄水,高阳镇整体移民到山上,温定军的种鱼场也被水淹掉。为了不让工人们失业,他决定把鱼场再建起来,建大一点。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桂家沟的山涧流水十分适合养鱼。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渔场初具规模。然而,2004年9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山体滑坡,养鱼池被冲垮了,几百万尾鱼苗也被冲走了。看着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在暴雨中奔忙了一夜的温定军夫妇急得双脚直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继续繁殖培育鱼苗,一边到其他渔场打工,通过传授经验推销鱼苗挣钱,还在码头上帮人搞物流管理。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最终,桂家沟的渔场建好了,由移民前的20多亩土塘“上档升级”为60多亩水泥池。  2005年,温定军又在澎溪河发展了20多只网箱养鱼,年产商品鱼2.5万公斤。  带头拆除网箱,发展生态流水养鱼  2009年,云阳在库区率先拆除养鱼网箱。  “这是为了保护三峡水库水质。”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温定军学会了顺势而为。“这些年,因为有好政策,我才靠养鱼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不带头,谁带头?”政府一动员,温定军带头拆除了自己家的20多只网箱。  当时,很多移民都跟着温定军养鱼。“现在网箱拆除了,我就要想法把大家带到岸上去发展。”于是,温定军和温定银、胡兵、鲁江明、温志平、向守品等七八个网箱养鱼大户一道考察,在19公里外的平安镇黄木村流转了300多亩水面,搞流水养鱼。  “2009年拆除网箱,损失了十几万元。但当年挖鱼塘,把网箱中的鱼苗下到塘中,第二年就已初具规模,几个人合伙找了五六十万元,算下来,人均有10多万元。”温定军说。  执着和坚持,成就了温定军的新时代“渔公”梦想。由于采用山泉养鱼,鱼肉鲜嫩、没有污染、营养价值高,养出的鱼广受欢迎,他培育的鱼苗也远销到奉节、开县、城口,甚至湖北利川等地。  展宏图,要将渔场做成产业园  “爹有娘有,不如自有。”温定军告诉记者,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就在于抓住机遇,勤劳苦做,“作为三峡移民,不能光是等和靠,如果等到把政策靠到了,别人早就走到多远了。”  现在,他的养殖水面达1000多亩,除了位于高阳桂家沟的种繁场,还有位于平安镇和养鹿镇的两个分场,年产商品鱼达100多万斤,年产值上千万。而他带动全县养鱼水面达数千亩。  温定军说,下一步,除了壮大规模,做成库区第一生态渔业,他还梦想着将渔场做成产业园,可以垂钓、休闲,通过第三产业的带动,让养鱼发挥更好的效益。  “我希望政府能够对生态渔业加大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能够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温定军说,这样,我就有信心把生态渔业做到三峡库区第一,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nbsp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每日价格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每日价格
推荐每日价格
点击排行
 
农产品信息网 农产品交易网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求信息  (dgdx.com)  最专业的农产品价格、交易、供求、现货、市场价格信息平台 — — 中国农产品代购代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