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毅 通讯员 周学军 眼下,本来正是花蛤苗销售的旺季。而在温岭市坞根镇,因为少有商贩前来收购,十几万斤花蛤苗还养在海涂上待“嫁”,养殖户们心急如焚。 日前,在坞根镇白牛皮村一处码头上,几位养殖户刚将少量的花蛤苗从海涂上捕捞上来销售给一位当地商贩。养殖户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这个码头花蛤苗交易非常红火,来自宁海、三门、温州等地的商贩络绎不绝前来收购,而今年显得格外冷清。养殖户潘根甫今年养殖了250亩花蛤苗,至今还无人问津,已经一个月都没卖出去了。 据介绍,花蛤苗是人工培育出来的,最初只有头发丝一般大小,经过在海涂上一年多的养殖后,长到纽扣一样大,捕捞出来,销售给花哈养殖户,再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养殖,才能作为食用商品蛤运到市场销售。 至于今年花蛤苗为什么出现严重滞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养殖户王明说:“现在大花蛤没人要,价格跌下来,小花蛤自然也就跟着跌价了。”据了解,大花蛤原先的价格为每公斤40元左右,现在已跌到30元左右;花蛤苗的价格从每公斤60元跌到32元左右。养殖户潘根甫则认为因为大量外来花蛤苗充斥市场,造成本地花蛤苗被冷落一边。同时花蛤苗育得过多也有一定的关系。潘根甫说:“以前市场上没有福建的花蛤苗,商贩都来向我们买,销路还是不错的。现在商贩接到几十万斤业务,都是先把福建的花蛤苗卖了,然后再卖我们的,我们的生意自然就差了。” 据温岭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反馈的消息,目前温岭坞根一带用于养殖花蛤苗的海涂地大多为已有多年养殖史的熟地,土壤环境和水质有所下降,加上养殖户不重视品种的改良,导致花蛤苗生长缓慢,个子较小,市场竞争力有所减弱。 其实,温岭坞根一带花蛤苗滞销现象去年就已苗头初露,但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地域保护性早已淘汰,谁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公道,谁就能在公平的竞争中取胜。因此,养殖户要及时调整固有的思想观念,既要依靠科技搞好生产,又要掌握市场行情,更要主动出击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婆家”。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商品,换取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