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委食品安全言论引发多方热议

发布日期:2013-01-31 浏览次数:
26
class="content 52swine_55858">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涉及食品安全的话题总是能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昨天,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汴生在提案中说,目前媒体有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过于偏颇和夸大,加剧了公众的恐慌,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他建议,媒体或管理部门应该请食品专家对涉及食品安全的报道进行监审。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网友的反对。从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到塑化剂、“毒胶囊”、“药鸡门”,这一系列事件都是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监管,所以网友认为,媒体的监督报道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媒体的监督必不可少。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认为,有些媒体在食品安全新闻报道中可能有一些不尽专业或不尽科学的表述,因为媒体的从业人员只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而不是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但是并不能够因为这个原因就批驳甚至压制媒体对相关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吴永强称,媒体的监督报道对推进食品安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不管是三聚氰胺、地沟油,如果不是媒体的揭露曝光,有哪一个事件是相关的行业,相关的商家自己主动站出来展示的呢? 李汴生提到两点,一个是过于细节化地描写劣质食品加工的过程和不良环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带来负面效应。比如说之前提到皮鞋做酸奶等等,大家一听了之后觉得挺恐慌的。再有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食品含有的有害物质吃一点其实不会威胁人体的健康,有关专家也提到,要吃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危害到我们人体的健康,含量低的风险其实还是可以忽略。 吴永强称,媒体的报道的确会带给一些民众影响,但是政协委员由此来强调说不应该过于细化的描写这些劣质食品相关的过程,这是一种鸵鸟政策的思路。你不去细化的描述劣质产品在生产、销售乃至于民众食用、享用的过程,它的事实就发生了变化了吗?因为你不报道它就不存在了吗?当然,媒体在报道的过程当中确实应该讲科学,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在相关的领域做到尽可能的专业和规范。 吴永强认为,首先从新闻机构来讲,对于专门跑卫生食品安全的新闻记者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有意识的引导甚至建立考评机制,从内部提升他们报道的专业门槛。另外,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加敬业、专业,起码不夸大、不歪曲。第三,其实现在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当中,除了媒体对客观事实的披露以外,很大的篇幅都是引述专家对这个问题的表述看法,是第三方具有专业人士和相对公正立场来表述,所以对媒体的报道不应该过分压制。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报告对于食品的安全状况只有19.1%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在被问到未来三年食品安全状况变化的时候,34%的受访者觉得食品安全未来不会有变化,17.7%的受访者认为将会变得更差,认为将会变好的有48.2%。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 针对食品安全,吴永强称,媒体能做的只能是报告和监督,最重要的是政府的监管,要重塑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我们的政府应该加速作为。第一,要提升门槛;第二,加大监督;第三对相关的犯规者要加强惩戒力度,罚到不敢再做,用老百姓话说,罚到倾家荡产。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每日价格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